摘 要 《德育》课程是推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办法之一,但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肯定滞后现象,可见,《德育》教育生活化势在必行。《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贴近实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伴随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关键字 职业院校 《德育》 生活化
《德育》课程是推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办法之一,但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肯定滞后现象,这种滞后不只体目前教程内容方面,也体目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等每个方面。《德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达成《德育》教育生活化无疑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传统意义上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肯定社会或阶级(统治阶级)的政治看法、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待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具体内容是伴随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具体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框架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内容:
1、课程内容生活化
当下,国内民众对教育功能的畸形认识,客观上夸大了科学文化常识有哪些用途,而忽略了道德情操、行为修养、个体思想意识、职业意识对个体成长的要紧用途,使得现行的教育只停留在“成才”教育的阶段,这一近况不但妨碍了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干扰人的自由全方位进步,而且也将成为影响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进步进步的制约原因。《德育》课程在内容设定上应该坚持“贴近实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成人”教育为目的,培养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靠谱接班人。
(一)继续推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紧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之首,其用途和地位是其他任何素质没办法替代的”。当下,中国生活却“面临着道德淡化与理性缺失的危机,道德庸俗化、生活媚俗化、唯商业化、物欲化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更突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程度。作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德育》课程中思想道德的最重要内容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认可教育,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一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革新的年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造在受教育者的深层思维中。第二,进行以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处置各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等等。第三,使以“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惜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第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诚实诚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
(二)继续深化社会规范教育
社会规范是个体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规范,社会规范越健全、越充分,就越有益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规范主要包含法律规范、经济生活规范、政治生活规范、社会生活规范等内容。继续深化社会规范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顺利的行使不同社会角色所享有些权利和履行需要承担的义务,从而,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努力拓展生活常识教育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需要与别人交流,融入社会,才能获得存活进步的空间。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要想生活精彩,就需要努力成为“百科”的人。“百科”的人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人、积极争取正当权利的人、身心健康的人、知书达理的人、可以规划生活达成目的的人,这就需要《德育》课程的内容充满很多方面的生活常识。
(四)不断充实意志品格教育
意志品格教育在当下有着特殊要紧的意义。中国人口政策的客观影响、父母“护犊心切”的心理存在,加之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近况,使得不少受教育者的意志品格进步紧急滞后于智商进步。短木片势必影响整个木桶的容水量,充实意志品格至关要紧。培养意志品质可以从自制、自觉、自信、自立、自强、自主、自省等方面入手,使受教育者可以成为直面困境、乐观进取、独立自主、意志坚强、团结合作、宽容仁爱的人。
2、教学过程生活化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不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也会有不一样的解析,因此,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应该是开发式的,每个教育工作者可在统一的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的特殊性,灵活地推行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不局限于统一教程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大都使用统一的教程,而每个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实质状况却千差万别,导致《德育》教育总是不可以有效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质,学生不只对学习内容有肯定的抵触心理,更甚者会觉得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当然,大家也不可以因噎废食,而不去考虑教程统一有利的方面。笔者觉得,可以示范教程取代统一教程,主管部门可以在统一的教学目的的引导下,提纲挈领的设定教学的方向或可称为教学模块,至于怎么样达到预约的方向或填充这类教学模块则可由不一样的职业院校或更具体的教育者依据学生实质进行设计。
(二)教学办法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教育者教授、受教育者被动同意常识是中国最传统的讲课方法,这种方法自有其可取之处,但并不完全合适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实质。《德育》课程的一个要紧功能在于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教学办法活泼多样,“易于使学生同意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在职业院校的实质讲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将传统的单一讲授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办法结合起来,通过自学、资料搜集、讨论、演示、展示等办法将课堂从平面变成立体,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教学场合不局限于单一教室
无处不学习,无处不教育。教学不应仅局限在教室里,学校完全可以参考自己的实质状况授与教学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将学习的场合扩大到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场合。一方面,本文所倡导的参与实践活动势必需要教学场合的多样化,其次,《德育》课程的理论教学场合也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办法的不同而选择不一样的教学场合。
(四)考核评价不局限于标准化考试
《德育》不同于其它基础课或专业课,《德育》课程设置的初衷并不完全在于考核学生对要点的学会状况,相反的,《德育》课程的目的应该是补基础课、专业课之不足,造自由全方位进步之“人”。因此,决定了《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统一考试、标准化答案的模式,做到考试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既要考察学生对必要常识的学会程度,又要切实考核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质行为的同化程度。即既要看学生如何“说”,又要看学生如何“做”,考量“说”与“做”之间的同一性程度怎么样。
(五)师生关系不局限于“师”与“生”固定地方
从不一样的角度,可以把教师和学生之间总结为不少关系,如代际关系(上一代与下一代)、政治关系(权威与服从)、文化关系(传授予同意)、教育关系(教育、组织、引导与被教育、被组织、被引导)等等。虽然划分标准不同,但这类关系中都存在着一个一同点,即教师处于相对高位,而学生是被动低位的同意者。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自有其功用,但相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则未必能发挥其真的的效果。《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指向不止是学会常识,更要紧的是社会道德内化及最后达成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外化,这一过程的达成更多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用朋友般方法或有效信息传递给学生,而非简单灌输。而前文倡导的将传统的单一讲授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办法结合起来的教学办法,也客观上需要教师转换角色,不只要做课堂的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参与者、聆听着,甚至是学习者,接收学生传递的各种信息。在《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应该打造起以“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为特点的理想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撰写.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010[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2.
[2]蓝维,杨芷英,王希永,田国秀.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
作者介绍:姚静芬(1981.1),女,山西阳泉,苏州技师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